请输入关键字
top
赵梓君:从身外山水到心中山水

9月24日开幕的杭州艺博会上,数字艺术家赵梓君携最新作品《墨山》在浙江展览馆最显赫的序厅首次亮相。这件压轴式的大型数字艺术作品引起了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,也让普通参观者颇感新奇。“数字与艺术”公号第一时间约到赵梓君女士(以下简称Z),就《墨山》及其创作过程做了专访。以下是公号小编和艺术家的访谈基本内容:




请您大致介绍下《墨山》这个最新作品,它有什么特点?

 

Z:这次创作是基于对传统山水表现形式的探索性研究,《墨山》这幅山水画虽然叫“墨山”,但不是用墨画的,而是用山上有灵气的植物研磨而成的粉末为颜料。两张传统技法画作和一幅数字投影动态画面构成了整个作品。纸张用的是古法宋纸,山形是用纸浆堆出来的,边做边染边撒中草药粉末。颜色的深浅变化是通过这些植物粉末来表现。就是想展现山是有灵气的。



《墨山》的创作灵感是怎么来的?

 

Z:我喜欢传统山水画。现代年轻人很少有喜欢山水的,不喜欢山水就不会喜欢山水画。在山水画之中我最喜欢瀑布的形象,因为它可以将山与水融合得恰到好处。虽然瀑布遇到断崖会跌落下来,但它还是连续的、有生命的,有恢弘的美感。还有一个原因是,对山水的理解其实都是对人生的思考。所谓不动如山,上善若水,瀑布远观如白练,近听若有奔雷之声。随着空间变化和观察者心灵距离的切换,山水会完成一种神妙的自然美的形式转换与融合。眼前之山水慢慢转化为了内心之山水。


能简单说说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么?

 

Z:这个作品的创作过程比较复杂。以往作画都是将画挂起来,但是这次因为纸张太大,必须平铺着画。又加上宋纸干得非常慢,所以看不到画作全貌。就像在犁地一样,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在画。纸和水在溶解之后,再加入沉香,某种意义上是水在画而不是我在画,因为水的流向不是我能控制的。我只控制了什么地方是山,什么地方是水,所以十米的巨幅是由流过画面的水自己交互完成。过程中最麻烦的是做纸调浆,要先用薄的纸浆做成纸,中间加着绢,再用纸浆做基底。用颜色深浅的变化来制造廓形和肌理的递进。


作为创作者,您想通过《墨山》向观众传达一个什么样的意境?您对现场观众有什么建议?

 

Z:我从来不给自己设定条条框框,一切都是自然呈现,不受束缚。这个作品最后是什么样子就是这个样子。因为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都不一样,希望每个观众都能用最直观的感受来体验这幅作品,不要受外界影响,哪怕是作者本人。

 

《墨山》在形式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数字艺术特点,内容上却有强烈的传统艺术影响,您怎么看待从传统艺术到数字艺术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和结合?


Z:艺术要有师心和师古。“墨山无墨”靠的是作者的内心,每个人都可以创作,核心部分虽然容易表现但是想表达准确就比较难,文字和语言都无法体现出作者的心境。创作并不复杂,就是大道至简。所有的东西都是越简单越稳定。“墨山无墨”才是墨山。对于艺术的理解,无论多高深,你看到的点永远是靠自己的认知。


《墨山》创作时都有哪些有趣的事呢?

 

Z:前期要准备的事情非常多,有一些还来不及准备,比如按古法造宋纸,只能自己卷着裤腿“接地气”犹如插秧一般地在纸上工作。创作期间正值盛夏,天气特别热,没有空调,而且空气湿润度对画面效果有直接影响。当这幅画干的时候特别有感觉,浇纸浆,然后上沉香粉末,上定画液,再上一遍粉,干了才会最后成为半浮雕状态。整个过程里浇水、撒粉都是乐趣,包括空气都在推进这幅画作的完成。

 

您觉得自己在创作或理念上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?

 

Z:简单来说,我的创作内容几乎都来源于传统艺术,以及对前辈艺术家的理解,并不是单纯自己凭空想象发挥。看画不是为了看画得好不好,而是为了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理念。比如《富春山居图》几乎是一镜到底,因为作品过于巨大,所以不可能一眼看到全貌,作者用自己的语言与想法衔接在一起,传递给未来的你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,作品不是画给自己的,而是画给后代人的。